1975年12月,三艘中国海军的051型驱逐舰,在海南岛东部、西沙群岛以北的海域中,迎着狂风巨浪高速航行。这是一次由海军组织的大规模性能测试,三艘分别来自大连、广州和上海三大造船厂的051型首艘舰被集中到此处。测试海域水深约450米,波涛汹涌,最高海浪可达6米,测试条件十分严苛。
这三艘驱逐舰分别为105、160和131号舰,在测试中按照不同航速与不同航行角度,面对汹涌的浪潮进行航行。最终,它们都成功以28节的高速稳定航行了超过半小时,并且全程没有出现任何“埋头”或螺旋桨出水等问题,舰上的各项机械设备也都运行正常。
这次试验标志着051型驱逐舰的性能正式达到了设计要求。此时,距离第一艘051型驱逐舰服役,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。
在之前关于051型的系列文章中,我们回顾了051从立项到建造,再到设备研制的艰辛过程,而从本篇文章开始,我们将迎来新的发展篇章。
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蓬勃发展,我国在导弹、雷达以及电子设备方面实现了跨越式进步,为051型驱逐舰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。051型开始进入一个稳定的技术发展期,逐步进行现代化改装,几次重大任务也圆满完成。
展开剩余84%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共建造了17艘051型驱逐舰,其中16艘完成了服役。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改进,它们大致分为四个批次:首批基本型7艘,第二批定型型6艘,指挥型2艘,以及改进型2艘。
我画了一张谱系图,可以清楚看到这17艘舰的分布和具体型号。
第一批建造的7艘舰被称为“基本型”,它们的建造代表了051型的初步完成。
从1971年到1976年,大连造船厂先后建造了三艘051型驱逐舰,分别是105号、106号和107号舰,并且全部入列北海舰队。105号和106号舰作为最早建成的舰艇,承载了大量的实验性质任务。
105号舰原名223号舰,也叫“济南舰”,其在服役的前十年间航程累计达到了52000海里,执行了超过2000项装备测试与定型任务。
我们之前提到,051型驱逐舰的高速性能尤为突出,而其动力系统也是定型最早且最顺利的系统之一。但即便如此,定型之后的舰艇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进。
例如,在试航过程中,105号和106号舰曾遇到锅炉效率不足的问题,导致其最大航速仅能达到36.5节。后来,在上海中华造船厂建造的131号舰时,701所和杭州汽轮机厂与造船厂共同优化了锅炉系统,这不仅降低了油耗,还提高了航速,131号舰的试航速度达到了37.95节。随后,105号舰也升级了这一系统,航速提升至38节左右。
想象一下,一艘满载3000多吨的大舰在海面上以每小时超过70公里的速度行驶,给人一种极为震撼的感觉。高速航行确实成为了051型驱逐舰的一大亮点。
到了107号“银川舰”的建造阶段,大连造船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各项工艺也趋于成熟,因此107号舰不仅建造速度加快,连蒸汽管路等细节也得到了显著优化,成为了后续舰艇的标准。
可以说,直到107号舰建造完成时,051型驱逐舰的设计和建造才真正成熟。此后的舰艇都以107号舰为模板,开始批量生产。
在这7艘基本型舰中,大连造船厂完成了三艘(105~107号舰),广州黄埔造船厂完成了三艘(160~162号舰),上海中华造船厂完成了1艘(131号舰)。
尽管051型逐渐成熟,但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相比,其作战能力仍然存在显著差距,尤其在反潜与防空能力上更为突出,性能相当于60年代的西方技术水平。
因此,在当时,我们只能依靠现有技术进行改型和改装,并采取“改型和改装并行”的策略,以稳步推动051型的发展。在此过程中,许多051型战舰逐渐承担起了“改进试验舰”的角色,通过自身的改装与试验,为后续舰艇的升级和改进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最早进行改型的是介于051基本型与051D型之间的“指挥型051”舰,型号为051Z。
在1970年代中期,我国正在进行“718工程”,即洲际导弹的全程实验。为了保障测试的安全和顺利进行,海军需要为这一项目提供护航,而051型驱逐舰正是应运而生的。
当时,海军与航天部门最初计划使用航天测量船作为编队的指挥舰,但由于电磁干扰问题,海军最终决定将指挥任务转交给051型驱逐舰。这样一来,051型舰便成为了适合担任指挥舰的理想平台。
因此,海军决定将正在建造中的132号舰改建为指挥型舰,改型后的舰艇型号为051Z。随后的110号舰也被改装为指挥舰,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任务。
指挥舰的改装要求对上层建筑进行大幅度调整,包括增设电台、优化生活舱、加装海上补给系统等。指挥所的设计也由开放式改为封闭式,成为中国海军历史上首次在密闭指挥室内进行编队指挥。
1980年,132号舰正式交付海军,并开始执行南太平洋的“580任务”,成为海军的编队指挥舰。虽然在当时其雷达与情报系统尚未完全安装,但最终的升级使其成为装备最齐全的051型舰之一。
与132号舰相比,110号舰在加入北海舰队后也经历了多次改装,特别是在雷达、反舰导弹等设备上进行了全面升级,进一步增强了作战能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051型驱逐舰不断进行现代化改装,成为我国海军舰艇发展的重要一环。在80年代初期,海军开始对051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,并推出了051D型舰。
051D型的最大改进之一,是更换了“海鹰一甲”反舰导弹,射程从原来的40公里提高到95公里,同时增装了卫星导航和海上补给系统,极大提升了作战性能。
80年代末,109号舰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装,增加了“海响尾蛇”导弹,成为我国海军少数几艘具备导弹防空能力的战舰之一。
然而,051型最显著的改变并非仅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,还包括舰员的生活条件改善。由于最初设计时,051型驱逐舰的生活条件非常简陋,甚至连水兵餐厅都没有,舰员只能在甲板上就餐。随着海军的不断进步,这一问题逐渐得到了重视。
1985年,海军启动了“双改工程”,改善舰员的生活设施,其中164号舰成为首艘接受改装的舰艇。通过这项改造,舰员们不仅拥有了餐厅、洗衣设施,还享受到了更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活条件。
然而,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,舰员们提出了新的问题,改装后的餐厅位置不合理,餐厅的使用率较低,甚至舰员们表示不适应坐式马桶,要求恢复蹲厕。
尽管“双改工程”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足,但它代表了中国海军在舰员生活条件方面的巨大进步,并且为后来更大范围的改装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另一项重要改进是在1984年对105号舰进行的直升机平台加装工作。通过这项改装,105号舰成为我国第一艘能够搭载直升机的驱逐舰,极大提升了反潜作战能力。
这次改装的挑战在于艰难的舰尾空间限制,经过多次测试与计算,才成功为105号舰安装了能够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