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一吹,威海环翠区的街头巷尾突然热闹起来。
老张头天不亮就蹬着三轮车往城里赶,车上堆满自家种的苹果,红彤彤的像挂了一车小灯笼。
"今年可算不用跟城管打游击了!"他咧着嘴笑,皱纹里都透着舒坦。往年在马路边摆摊,总得提心吊胆,现在好了,海滨中路那个画着绿框框的摊位,就是他老张的"根据地"。
这些绿框框来头可不小。环翠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那帮穿蓝制服的小伙子们,去年跑遍全区踩点,最后划出52处像棋盘格似的惠民摊区,足足1049个摊位。从五月到十月,果农菜农们再不用玩"猫捉老鼠",只要带着自家产的时令货,往这绿框框里一摆,生意就能开张。海滨街道的王大婶边削着水蜜桃边念叨:"以前卖桃得躲着太阳走,现在摊位有遮阳棚,俺这老寒腿都少犯病了。"
管理这摊子事儿的是个精瘦汉子李栋,市容管理科的人见他巡查都喊"栋哥"。他兜里总揣着皱巴巴的承诺书样本,遇见新来的摊主就掏出来:"老哥,咱这规矩简单——不堵路、不乱扔、不卖隔夜货,签个字就当帮弟弟忙了。"还真别说,自从搞了摊主自查,以前满地菜叶子的情况少多了。有回检查时看见老张头主动拎着扫帚清理摊位,李栋差点没忍住给这倔老头敬个礼。
住在塔山社区的刘阿姨现在是惠民摊点的忠实顾客。她挎着菜篮子,在三个西红柿摊位前转悠两圈,最后停在戴草帽的姑娘跟前:"闺女,你这柿子屁股还带着露水呢,给我称二斤!"姑娘麻利地过秤:"大姨好眼力,这是今早四点现摘的,沙瓤的!"旁边卖香瓜的老汉插嘴:"现在城里人嘴刁着呢,不是现摘的压根卖不动。"这话倒是不假,监测数据显示,这些摊点日均人流量超过8000人次,最火的葡萄摊一天能卖出去三百多斤。
海城巷的拐角有个特别的摊位,总摆着些歪瓜裂枣的次品果,标价牌上写着"五元任装"。摊主老周叼着烟斗解释:"品相差点但甜着呢,附近餐馆老板都来包圆。"果然没过晌午,穿白褂子的厨师就骑着电动车来搬走三大筐。这种"土办法"消化残次品的方式,倒让农业局的专家直竖大拇指。
傍晚收摊时分最有意思。文化西路的摊主们互相帮忙收遮阳棚,卖李子的帮卖玉米的捆绳子,卖黄瓜的给卖樱桃的递毛巾。老张头数着皱巴巴的钞票,突然扯着嗓子喊:"都别急着走啊!"只见他从车座底下掏出个塑料袋:"自家酿的苹果醋,回去兑水喝,专治小孩不吃饭!"众人哄笑着围上去,活像群抢食的麻雀。
这些绿框框摊位的魔力,在雨天看得最真切。虽然顾客稀少,摊主们却都规规矩矩守着摊位。卖香菇的老赵裹着雨衣说:"政府给咱行方便,咱得知好歹。"这话被来抽查的李栋听见,转头就让同事买了二十斤香菇回去食堂加菜。雨水顺着遮阳棚滴答作响,倒像是给这群可爱的人鼓掌。
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,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。要是有侵权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。
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