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千秋基业,人才为本。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,营造尊重人才、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,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,湖南省社科联与红网时刻新闻一起推出《湖南智·青春志》新闻报道。
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学博士,博士后李新。
【人才档案】
李新,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学博士,博士后,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、小学教育硕士学位点负责人、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、挂职宁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。入选湖南省“湘江青年社科人才”、湖南师范大学“世承人才计划”、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。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长沙报道
从硕士时期的学术助手到博士生导师,从跟随导师“石门”到自立门户创立“李门”,18年来,李新教授始终扎根于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这片学术沃土。
他笑称自己“坚持了半辈子的学术事业”,团队送他雅号“李乡土”——这不仅是对他学术专精的认可,更是一位社科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写照。
半生坚守:从“石门弟子”到“李乡土”
2007年的秋天,当李新作为保送生走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时,或许未曾想到,导师石鸥教授书房里那3万余册泛黄的中小学教科书,将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起点。
“当时主要任务就是给老师淘回来的教科书拍照、扫描、存档”,回忆起初入“石门”的日子,李新形容这是“与历史对话的特殊方式”。
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,却让李新发现了教科书研究的独特魅力。
201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《固守与革新: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》,成为李新学术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。
博士后期间,李新又将目光投向抗战时期教科书,在故纸堆里发现了“没有硝烟的战场”。18年深耕,让他的研究成果成为学界绕不开的参考文献——仅《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》就在中国知网被下载6000余次,相关论文转载量位居全国前列。
围绕乡土教材,李新带领团队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CSSCI论文,部分被权威机构全文转载,也让湖南在乡土教材研究这块“学术高地”上处于全国前列。
正因为如此,李新的研究团队给他起了个雅号,名曰“李乡土”。“‘李乡土’这个称呼,是团队伙伴们起的,我挺喜欢。”他笑着承认,“说明我们确实做出了一点特色和标识度。”
双轮驱动:学术高地服务社会需求
对于社会科学研究,尤其是教科书研究,李新有着鲜明的立场:“绝不能是书斋里‘拍脑袋’的空想,也不能是‘空对空’的纯理论推演。它必须‘顶天立地’!”
李新进一步解释说,“‘顶天’,是追求学术的高度和深度,获得学界认可;‘立地’,则是要扎根中国大地,尤其是湖南这片沃土,回应真实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关切,解决实际问题。”
李新深知,“教材是国家事权”,是“培根铸魂、立德树人”的重要中介。因此,他的研究从未脱离实践。采访中,他提到参与国家和省级教材政策制定的经历,语气中透着学者的责任感和参与感。
比如参与教育部《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材审查指标》的研制,这直接关系到进入课堂的教材质量门槛。还有湖南省的大中小学教材管理调研,“我们提交的《关于加强我省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》报告,就是基于大量实证研究和湖南实际提出的。”
李新拿出手机,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在基层学校调研时拍摄的照片,画面中他正与一线教师深入交流。“只有真正走下去,听到老师、学生、家长的声音,我们的研究建议才能有的放矢。”
谈及湖南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支持,尤其是“湘江青年社科人才”工程,李新充满感激。
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湖南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环境,作为“过来人”的李新提出了务实建议:一是政策支持要更精准有力,比如给有博士点的单位单列或定向增加青年人才的博士招生指标,这对稳定研究团队、延续学术根脉至关重要;二是要大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的建设,打破壁垒;三是建立更畅通的研究成果转化机制,让学术智慧更快地服务于决策和社会;四是拓展国际交流渠道。
当然,李新还补充道:“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爬坡和家庭压力最大的阶段,切实加大资金支持力度,让大家能心无旁骛地做研究,同样非常关键。”
如今,这位“李乡土”又有了新计划:构建教科书科学评价体系、提升湖南教材编写质量、打造教科书研究的学术标识。
“雅号是鼓励更是鞭策”,采访结束时,李新笑着说道。
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