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C919频繁占据媒体焦点,见证着我们国产大型客机搭载同胞驰骋于蓝天之上,激发了众多人的民族自豪感。然而,总有一些人带着讥讽的口吻质疑:“C919不就是一个‘拼凑品’吗?发动机依赖美国,航电系统也是美国的,就连轮子都需进口,国产化率如此之低,还敢自诩为骄傲?”
这言论或许显得有些尖锐,然而一个问题值得深思:我国自产的“胖妞”运-20,身负200吨重担,其发动机、机身、航电系统均为国产,而为何在70吨级的C919上,发动机却需依赖外国技术?难道军用飞机在技术层面上就比民用飞机更为尖端?
一、军用航空发动机犹如短跑中的“百米冲刺”,而民用航空发动机则更像是马拉松长跑,二者性质迥异,根本不可同日而语。
众人常怀有“军用之物必定胜过民用”的成见,因战机翱翔天际,可轻松翻转,而运输机更是能轻松承载数十吨重载。然而,在航空发动机的领域,这种观念却恰好相反——军用航空发动机与民用航空发动机,简直就像是出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运-20所搭载的引擎着重于强大的爆发力。考虑到军用运输机需在简短跑道上迅速起飞,以及战斗机需执行各种极限动作,发动机必须具备“立即响应”的能力,推力越大越佳。至于燃油消耗?那不是问题,毕竟这可不是私家车,有足够的燃油供应。至于使用寿命?达到数千小时即可,反正军用飞机更新换代迅速,损坏了就更换新的一台。
C919型民航客机的发动机需具备“马拉松选手”的耐力。它必须确保在数万小时的飞行中零故障——这相当于每天飞行8小时,能持续十年之久。同时,发动机还需具备高效节油性能,因为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中,燃油费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。若发动机每消耗1%的额外燃油,一年内可能增加数千万的成本。此外,噪音问题也不容忽视,毕竟谁都不希望乘坐飞机时,发动机的噪音像拖拉机一样嘈杂。
类比来说,运-20的引擎犹如短跑健将博尔特,爆发力惊人,却难以持久;而C919的引擎则像长跑冠军基普乔格,需具备耐力,才能稳扎稳打直至抵达终点。假若让博尔特去挑战马拉松,他能否坚持到最后呢?
二、民用航发的“炼狱之试”:须吞咽冰块、遭遇飞鸟撞击,缺一不可。
仅“耐用省油”尚不足以满足要求,民航发动机还需经受一系列严苛的“魔鬼测试”,其中任意一项都足以令军迷们瞠目结舌。
所谓“冰块吞噬试验”:在规定的一分钟内,向发动机内部投入一吨冰块,此时叶片必须保持不变形,更不能出现断裂情况。原因在于,当飞机在冬季穿越云层时,机翼可能会结冰,这些冰块若脱落,有可能被发动机吸入。一旦叶片损坏,飞机将犹如失去头部的苍蝇,失去方向和动力。
此外,存在“鸟撞试验”这一环节:借助压缩空气炮,将一只重量约数斤的飞鸟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射向发动机,叶片必须经受住考验。回顾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的事故,正是因为遭遇了一群大雁的撞击,导致两台发动机同时失效,最终迫降于哈德逊河上。由此可见,发动机遭受鸟类撞击并非偶然或罕见的事件。
更遑论“高温考验”“低温考验”“沙尘考验”……虽然军航发动机同样需经历测试,但其标准却截然不同。军机在沙漠中翱翔,发动机若吸入少许沙粒,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;然而,民航发动机若吸入一粒沙尘,便可能引发叶片磨损,最终导致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。
尽管运-20的发动机性能卓越,却无法直接应用于C919。这好比将越野车的引擎强行安放在小型轿车上——二者并非同场竞技的对手,强行搭配只会导致故障频发。
三、全球产业链并非单纯的“买办”,实则是一种“借船出海”的策略。C919正是以此姿态,在下一盘深远布局的大棋。
有人提出观点:“既然军用与民用的航空发动机存在差异,那么我们自主研发一款民用发动机不就足够了吗?”这个观点是合理的。事实上,我们已经在进行这样的努力——国产发动机CJ-1000A的研发已经历时十余年,预计在2025年左右将能够配备到C919飞机上。然而,为何我们至今仍依赖国外发动机呢?
民航客机并非孤立无援的“闭门造车”之作,其背后串联起的是一条贯穿全球的产业链。空客与波音的飞机并非完全自主生产:发动机可能出自美国普惠或通用电气,航电系统则可能源自法国泰雷兹,而起落架的供应则可能来自于德国利勃海尔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,分工与合作的模式早已成为航空工业的常态。
C919虽采用部分国外零部件,但这并非只是简单的“采购”。考虑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,每年需引进数千架飞机,空客和波音因此获利丰厚。若我国自主研发的飞机不使用他们的零件,欧美国家真的会轻易颁发“适航证”吗?
适航证,相当于飞机的全球“通行证”。若C919没有获得欧美国家的适航认证,那么它就只能在国内空域运营,无法跨越国界。一旦采用了他们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,就等同于将他们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纳入了我们的体系——毕竟,自家生产的部件不可能存在质量问题。这正是“借鉴外来技术,用以超越对手”的典型做法。
四、C919非“组装货”,实乃“破局先锋”:我国航空业正蓄势待发,迈向从“可用”到“优质”的飞跃
实际上,我们在研制大型飞机的过程中,从未怀揣着一蹴而就的幻想。回顾上世纪80年代,我国曾尝试研发“运-10”机型,然而当时的技术、资金和市场条件均未成熟,项目最终不得不终止。然而,C919的情况则有所不同,它自诞生之初便未设定“纯国产”的目标,而是选择了“先合作、后超越”的发展路径。
尽管C919的国产化比例尚不充分,但其核心技术的掌控却在我方手中:包括机身设计、机翼制造、航电系统整合等关键环节,这些都是飞机的核心“神经”与“骨骼”。类比于手机制造,即便芯片采用进口,但自家的操作系统、外观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却完全自主,难道这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“自产自销”吗?
尤为关键的是,C919的问世催生了我国航空产业链的全面升级。昔日,我们难以生产大型飞机所需的复合材料,而今,我们已能够自主制造;往昔,发动机叶片需依赖进口,而今,国产叶片已成功通过测试。随着CJ-1000A发动机的批量生产以及航电系统转向国产化,C919的国产化比率将持续攀升——届时,那些质疑其为“组装货”的声音,恐怕将不复存在。
五、勿一味纠结于“国产率”的高低,C919的价值,远超你的想象。
有些人过分关注“国产化率”,认为唯有100%的国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。然而,航空制造业并非孤立无援的闭关自守。以空客为例,其成立之初,法国负责制造机身,德国负责生产机翼,英国则负责研发发动机,这不正体现了多国间的紧密合作吗?关键在于,谁掌握了技术标准,谁就拥有了主导权。
C919的真正价值,并非在于其目前所采用的众多外国零部件,而在于它成功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格局。以往,我们在购买飞机时,只能仰赖他人的脸色,价格和交付时间完全受制于人;如今,随着C919的问世,航空公司拥有了新的选择,这迫使欧美航空巨头不得不降低价格、提升服务质量——这正是所谓的“鲶鱼效应”,推动整个行业的不断进步。
展望未来,C919标志着我国由“航空大国”向“航空强国”迈进的重要基石。从运-20到C919,再到未来CR929远程客机的问世,我们正逐步弥补各项短板。当我国自主研制的民航发动机能够与美国的通用电气、英国的罗尔斯-罗伊斯等国际巨头一较高下时,那时,中国的航空事业方可谓真正崛起。
结语:C919是“起点”,非“终点”。
因此,无需再为“运-20为何能实现国产,而C919却依赖外国发动机”而纠结。军用与民用领域,原本就分属不同的赛道;全球范围内的合作,亦非“崇洋媚外”之举。C919的国际化步伐,旨在先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,随后逐步提升核心技术,最终实现替代——这正是中国工业的智慧所在。
待几年之后,CJ-1000A发动机将装配于C919飞机,载着乘客翱翔于全球天空,届时我们定能自豪宣称:“这不仅是中国的巨型飞机,更是世界的骄傲。”那些昔日的质疑与嘲笑,恐怕都将被C919的引擎轰鸣所淹没。
终究,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“纯国产”的口号,而是源自脚踏实地,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——这正是C919为我们带来的信心所在。
#热问计划#
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