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焙子早的形象,大概是來源于幼時家鄰近的一家焙子攤出售的紅糖焙子。不知多少個冬季的早晨,6點多鐘,天還沒有破曉,那家焙子攤總是早早地就開張了,冬日帶著寒風的早晨,玻璃推車里被白熾燈照亮的一排排焙子金黃發亮,使人觀其色澤,即心生胃口。早早地買幾個剛烤的紅糖焙子,回去今后還有余溫,不管是刀切,手掰,牙咬,都能聽到酥脆的外皮的破裂聲。隨后濃郁的紅糖味和輕微的面粉焦香充滿開來,斷口有時還有淌出的紅糖糖漿……不夸大地講,這便是我對現烤紅糖焙子實在的感受,信任不少朋友也曾有過這感受,嘗過一次,便難以忘記。
豐鎮月餅廠家,焙子實在是果腹的一種美味,尤其是甜焙子,不只早飯,不管什么時候,餓了,手頭有個甜焙子,什么佐料都不必加,拿起來便是一道小吃。甜焙子是發潤的,不干口,不容易噎著,還有滋味。白糖焙子與紅糖焙子相似,僅僅色澤略遜于后者,看不出層疊的糖層和面皮。吃白糖焙子我更喜歡放涼些吃,白糖糖漿凝結成砂糖,咬下去有很明顯的砂糖口感,視覺上雖看不出糖層,但也有實實在在的味覺勾勒出它的形狀。除了這兩種傳統的紅白糖焙子(糖三角),豆沙焙子亦是一種甜味的美食,層層疊疊浸透酥油的面皮和棕色的豆沙餡,巧妙結合了面皮的酥和豆沙餡的糯,單是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。咸焙子中,我覺得仍是牛舌焙子(下文簡稱“牛舌”)。記住這樣一則友人口述挺有趣的故事:他去河北旅行,順路看望一位當地朋友,呼和浩特市特產品種繁多,他沒帶其他,倒是在臨行前專程到舊城買了20多個牛舌,一路帶去以表心意……現在想來,很多本地小吃特產在其他當地都能購買或許制造,抑或口味稍顯平淡。但牛舌焙子,這樣一種只由面粉、酥油、鹽制造的小吃,看似簡略,但真是有共同魅力,難以模擬的。牛舌的口感在咸焙子中算比較溫潤的一種,不加任何佐料,即食,就一杯白開水或許磚茶,就能體驗到烤得酥脆的外皮,層疊的芯兒以及若有若無的淡咸味。稍加改進,夾幾根咸菜,甚至是“焙子夾燒麥”這種乍聽來比較奇特的調配,都能創造出焙子更好的吃法。我從前好幾次把牛舌扯碎,泡進羊雜湯或許一些燴菜的湯汁中,竟然有少許泡饃和鹵煮這兩種食物的滋味,而吸足了湯汁的牛舌碎塊,更松軟勁道了些。我平時愛好與朋友結伴騎行,出去時我總忘不了提示大家買幾個牛舌。騎完車,登完山,帶著少許疲憊,往營地一坐,撕個牛舌,把熟肉等往里面一夾,那感覺,實在是香啊~有時野炊燒烤,把帶著的牛舌稍微加溫,更有種新鮮的現烤感覺??梢哉f,牛舌焙子便是一種百搭的焙子,怎樣吃,大伙兒隨意。但不管怎樣吃,都有其共同的滋味。
焙子,作為一種食物,它所承載的價值其實遠超焙子本身。焙子是一件小東西,但它不僅僅青城人的一種食物、一頓飯,更是一種情懷,一種當地文明的象征。吃在口中的焙子,不管甜咸,關于喜歡它的青城人來說,那都是一次享受,一段青城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