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,吃月餅的人,好像還沒有送月餅的人多。和包子饅頭等日常消費品不同,月餅更多時候是以禮品的形式呈現。消費集中在中秋節前后,且一年只賣一次。
為什么不愛吃月餅,還要送月餅呢?
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竇東徽向燃財經分析,儀式化行為和真實需求無關。中秋吃月餅,和端午節吃粽子、過年吃餃子、生日吃蛋糕一樣,一種儀式化、模式化的行為。同樣,贈送月餅的行為也是一種儀式化的表達,承載的月餅之外的情感和訴求。
心理學專欄作家唐映紅告訴燃財經,月餅所滿足的消費者需求是多維多元的強化某種社會關系,達成某種社會聯系,很重要的消費需求。
唐映紅認為,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,建立熟人關系后,不同的人去辦理相同的事情,本錢截然不同。這導致,終大部分禮品都流向了有權力的地方。
既然是送禮,那么就會有檔次之分。包裝是一方面,價格是另一方面。禮品的不同檔次,代表了不同的面子。
前幾年,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從造型到包裝堪稱豪華的月餅。售價上千元,偌大的包裝盒里,只躺著六個月餅。鍍金刀叉,甚至鍍金月餅曾風靡一時。有商家推出了價值不菲的禮盒”月餅與紅酒、燕窩、鮑魚等產品捆綁銷售,服務“高端送禮”場所。
為什么會呈現天價月餅?
國經濟學家凡勃倫給出了面前的原理。經濟學上有個“凡勃倫效應”指商品價格定得越高,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。比方,一件看起來款式和做工差別不大的手工藝品,價格可以從幾百到幾萬元不等。即使是萬元級別的價位,也依然有旺盛的購買需求。
根據凡勃倫效應的解釋,人們購物時,往往會因為虛榮、攀比等心理,作出激動的選擇,過于執著地追求高價商品。高價商品帶來的不只是單純的使用需求,還有附加的心理上的滿足感。所以,月餅市場,高價的月餅反而賣得好,因為給的面子足夠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