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豐鎮月餅和面時,先把面倒入和面的大鐵鍋內,轉鍋邊刨出一個中間圓坑,成待和狀。 然后,將糖倒入另外一口稍小一點的鐵鍋內,添水加溫化開(這時的用水量就得嚴格按照面量、干濕、粗細程度以及油的多少,糖的干潮等因素來靈活地掌握了)。過去,大多是三油糖月餅——十斤面三斤油,三斤糖;(也有二油糖或更少的)正常情況下,是十斤面下兩碗半水,另外用半碗水來化堿水(后改用蘇打)。油越少、面越干,用水量也就得相應地增加。等糖徹底融化后,才可以倒入胡麻油繼續加熱到油鍋開。然后端起油鍋,稍晾幾分鐘,九程熱時倒入面坑中。 這時,和面師傅便十指緊閉,雙手相對,手貼鍋幫兜底對攉,以保證手上老有面裹著,不至于被熱油燙傷 。攉給幾下后,就將堿水灑入。趕緊再徹底迅速,三八兩下地把一大鍋混油糖月餅面完全和好。只有這樣和出的混糖月餅面,才會既抓得起(入爐后能烤得鼓起來)又酥香可口的。和好的混糖月餅面,看上去像素糕一樣。然后,將一鍋面團捧出在案板上,大體分揉成若干塊面團,碼在大黑瓷盆中醒上個把小時……
之后,才可以抓出每一塊面團來撅劑子。那時的捏月餅,是很講究的——要做到“一撐,二揪,三揉,四收”,即先把面團揉抓帶拉地撐長,再揪成大小均勻的面劑子,雙手開工,三幾下就柔成圓饅頭壯;再把底部的揉茬口三四下之內就收好,而后,再一行行地擺放在面案子上踏著。案板上就出現了橫豎整齊,個個渾圓揉好了的月餅圓胚子,下爐前才搟平鑷花牙,以保形狀完美,不至于拖醒得變形走樣。 但是,現在這些工序都丟失了,才出現了和現代偽劣產品一樣的粗制亂造,歪瓜劣棗變形走樣的月餅來… 過去的工藝為什么要那么繁瑣與嚴格呢?其實是很有道理的,只有通過幾柔幾收,才能使烤出來的月餅掰開后會有層層茬口豎立,到嘴酥脆即化的口感來。如果柔得時間過長,是會把混油糖面揉死的,但柔不到,也沒有茬口。因此,捏餅子的,就得有很好的經驗和手藝才行。